close
其人琪言
□耀 琪
廣州的過街隧道及天橋加裝電梯固然是便民好事,可是近日,同城媒體記者走訪市內一些隧道、天橋發現,多座電梯長期處於“罷工”狀態,形同虛設。有些電梯已被投訴長達幾年,仍未得到解決。這種現象也引起了人大代表的質疑,直指有關部門監督不到位,應該追責。
公共電動扶梯和垂直電梯的罷工,直接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維修費用已超過電梯安裝成本,管理方寧願不修;有的不符合電梯安全運行標準,故禁止使用;還有的是電梯驗收仍通過不了,所以未能投入使用。不過,要說根本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投入產出比的問題。如果一臺電梯不開了,至多帶來抱怨,卻不會給商家或政府管理方形象帶來什麼損失,相關方一定會傾向於不作為,任其停用。相反,如果電梯能帶來有效客流或者政績形象,那麼哪怕虧本24小時運行都在所不惜。
電梯設施若屬於公共產品的範疇,那麼就和路燈、天橋一樣,有著相應身份,而不是市政孤兒。當初設計安裝電梯,就應該考慮過客流規律,才決定是不是需要建設。如果決定建設,就要考慮到涵蓋其生命周期內的持續維護和投入問題。有的地方電梯使用率確實低,但也不能因此成為無需看管和檢驗的藉口。因為這些公共電梯始終是公共資產,必須有相應的責任人負責,否則就是一堆廢鐵,進而被外人質疑廣州的城市管理水平。
至於商家的電梯,往往會“唯利是圖”地考慮電梯的有無和開停。不少商場都只設立單向上樓的電梯,好像你這次買了商品之後就不再是他們的顧客了,只能走樓梯下來。而城市法規並沒有對諸如“電梯變步梯”的行為做出具體的約束,結果這些梯級過高的扶梯成了安全隱患。
要找管得還算規範的地方,幾乎就是那些每天面對成千上萬客流、電梯產權責任明確、有嚴格制度約束的單位,比如機場、地鐵和大型購物中心。這些地方的電梯若敢長期罷工,必導致公眾抱怨叢生、人員移動速度變慢、疏散和到達不暢順。這就不僅僅是形象問題,還可能引發近乎“災難性”的連鎖後果。當然,考慮到長期成本壓力,我們一些地鐵站都“有意無意”地減少或不裝自動扶梯。沒電梯,當然不會出現難看的電梯荒廢問題,但結果就是我們的地鐵傳送客流的效率和秩序遠遠不及電梯發達的香港地鐵。
耀 琪 (原標題:公用電梯荒廢,為何不見政府監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