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報訊咖啡機 圖為:1953年毛澤東在蛇山與賣煎豆腐的老人交談
  本固態硬碟報記者楊揚 肖黎
  24日,三集紀錄片《東湖梅嶺毛澤東》在湖北衛視開播(本報12月24日曾作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關註。昨日本報記者採訪各年齡層觀眾,請九份民宿他們暢談在片中看到的“接地氣”的毛澤東。
  據悉,該片是在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和直接指導下拍攝的。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任該片總顧問。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尹漢寧,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副主任盧潔任總策劃,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傅德輝,中央電視臺副台長高峰任總監製。該片由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品,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中共湖北省委接待辦公室、東湖賓館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湖北新視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關鍵字合承製。
  今餐飲設備日21時25分,湖北衛視將播出第三集。
  鏡頭記錄歷史——
  21年間 48次入住梅嶺
  紀錄片第一集《江城雪》,由1953年毛澤東南巡第一站來到闊別26年的湖北武漢講起。
  1927年2月,毛澤東入住武昌都府堤的一棟民居,在這裡他將前期大量的調查成果和理論思想濃縮成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部偉大的經典著作。不久,他在此迎接第三個兒子毛岸龍的誕生,度過了一段溫馨的時光。
  同年,中國革命從激情澎湃走向腥風血雨。毛澤東在黨的五大上提出了“迅速加強土地鬥爭”的建議,被陳獨秀駁回。為了排遣胸中的鬱悶,他攜愛妻楊開慧登上了黃鶴樓。面對眼前“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的景象,他寫下《菩薩蠻·黃鶴樓》,回答了“中國革命向何處去”這一問題。
  之後,從1953年2月至1974年10月,毛澤東48次入住東湖梅嶺。晚年時,他兩次長留武漢:1969年10月15日起,在漢停留了168天;1974年7月18日起,在漢居住了108天。由此可見毛澤東對武漢的眷戀和不舍。
  東湖賓館毛澤東故居紀念館館長鄭敏庭告訴記者,《東湖梅嶺毛澤東》真實反映了主席對武漢的感情,以生動而珍貴的鏡頭記錄了歷史。他說:“毛澤東主張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幾次找到時任中南水利部部長林一山瞭解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問題,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正是他在武漢定下的基調,他先後11次視察武鋼、武重等企業;他關心群眾、深入基層,明確提出不能打擾當地(武漢)幹部、群眾;他勤儉節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提出‘不吃肉、不吃蛋、不吃葷(油)、不超定量’的生活方針,不接見外賓時,只穿破睡衣、破拖鞋。”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際上是繼承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
  親歷者追憶——
  上了蛇山 就難下來
  紀錄片對毛澤東同志原機要秘書張玉鳳,原攝影師呂厚民、錢嗣傑,原生活管理員吳連登,原衛士孟進鴻、曾文,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副主任盧潔等均進行口述訪談。
  張玉鳳表示,毛澤東對武漢情有獨鐘。1956年5月31日,毛澤東第一次在武漢暢游長江,揮筆寫下了雄渾壯麗、膾炙人口的名篇《水調歌頭·游泳》。1961年,毛澤東邀請蒙哥馬利同游長江,誰知這位二戰時威震世界的英國元帥被波濤洶涌的長江嚇壞了,反倒是毛主席以68歲高齡暢游長江。
  時隔多年,呂厚民回憶:“1953年,正月十五,在事先沒有安排的情況下,主席突然提出要去蛇山。他看見路邊一個老人在煎豆腐,便親切地問生意好不好,說楊開慧生前在漢最喜歡吃的便是臭豆腐。”兩個正在游玩的小女孩發現這位慈祥老者很像毛主席,便一路跟隨。一個女孩問工作人員,這是不是毛主席?工作人員只有笑著回答,你看呢?兩個小女孩邊嘀咕“毛主席下巴有一顆痣”,邊擠到跟前仔細盯著看,然後她們叫起來:“毛主席!”呂厚民說:“此時,面對從四面八方涌過來的熱情市民,主席揮揮手,緩緩而行。”一路相隨的他適時舉起相機,拍下這一幕。
  拍攝紀錄片過程中,攝製組還趕到東湖賓館,鄭敏庭接受採訪時回憶了毛主席入住的往事。大約1959年,毛主席入住東湖賓館休養,他要服務員小趙去補拖鞋。小趙一連找了3個鞋匠,都說太破了沒法再補。回到賓館,她大著膽子對主席說:“我找了好幾個鞋匠,人家都說補不了,您就買雙新的吧。”毛主席卻說:“不要浪費,補補還能穿嘛。”當晚,小趙從擦車用的麂皮布上剪了一小塊下來,含著淚補好了鞋。
  原湖北日報攝影記者張其軍接受採訪時表示:“1958年9月15日,毛澤東視察武鋼一號高爐出鐵後的第三天,又到武鋼鐵礦基地——大冶鐵山視察,隨後又到黃石大冶鋼廠。”那時的工廠條件很艱苦,高溫、煙霧、粉塵、噪聲,爐前有很大功率的鼓風機在吹,吹出的都是熱風,“可他仍然認真走訪,細心詢問。”
  珍貴史料感動人心
  紀錄片《東湖梅嶺毛澤東》在湖北衛視開播以來,喚醒了不少觀眾的回憶,重溫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也吸引了年輕觀眾,更多地瞭解那段身邊的歷史。
  50後劉先生(63歲,退休職工):這部紀錄片追憶了毛主席在武漢的故事,作為武漢人,我感覺其選材和角度非常新穎、有特色、接地氣,畫面彌足珍貴,毛主席的偉人形象很真實。
  60後邵先生(52歲,公務員):該片讓湖北觀眾、全國觀眾瞭解到毛主席與湖北、與武漢的淵源。我看到毛主席在武重、武鋼等工廠企業留下的足跡。他每一次視察都深入生產第一線,掌握第一手材料,並以他的遠見卓識,指導了武漢鋼鐵、紡織等企業興建和發展。長江大橋的通車、三峽大壩的規劃,也體現出毛主席對湖北的厚愛。
  70後劉先生(35歲,小學教師):紀錄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主席暢游長江的情形,從第一次游長江後揮筆寫下《水調歌頭·游泳》,到年過七旬仍然可以駕馭萬里長江,他既有“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的不拘一格,也表達了“勝似閑庭信步”的瀟灑與閑適。
  80後程小姐(28歲,公司職員):第一集《江城雪》講述毛主席如何與武漢結緣,在他居住的武昌都府堤民居樓里,誕生了新的思想,也迎接了第三個兒子毛岸龍的到來。通過歷史圖片,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毛主席與妻兒團聚那難得的溫馨時光。
  90後陳先生(20歲,大學生):以前一提到毛主席,我的腦海裡浮現的便是共和國締造者的偉人形象。這一次,我對毛主席有了新的認識,他是一個可愛可敬的人。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主席以68歲高齡暢游長江,他在急流中搏擊風浪的拼搏精神,讓我備受鼓舞。
  (原標題:圖文:《東湖梅嶺毛澤東》追溯主席與湖北的不解之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fepfdsgin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